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35/col68/article.htm1?id=80300

访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不求昙花一现 追求持续发展

(2006-10-17 11:29:12)

本报记者 潘锋

    成立于1956年10月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国立自动化学科研究机构。半个世纪以来,自动化所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建所50周年前夕,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研究员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自动化所的几代科学家在过去50年,都为国家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谭铁牛:1956年,按照中央对实施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统一部署,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大力推动下,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担任筹委会主任委员,紧急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即现在的自动化所)。可以说是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孕育了自动化所,自动化所是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在自动化所50年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自动化所的几代科学家以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取得了很多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成绩。自动化所是我国控制科学的开拓者,在“两弹一星”中有着太多的自动化所的“影子”,老一代科学家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和为祖国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至今让我们感到自豪和欣慰。上世纪60年代,自动化所研制的快速大量程火球温度测量仪和变磁阻式冲击波压力测量仪,成功地测得我国首次核试验火球温度变化及冲击波压力变化情况。1970年4月24日晚,“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自动化所承担了“东方红一号”姿态控制系统和音乐播放系统等的研制任务。另一项发展我国导弹技术所不可缺少的大型热应力试验设备(151)任务也在自动化所集中研制成功,这项工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为后来的火箭、导弹、卫星回收的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自动化所为我国的空间科学与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也为今天航天五院502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进入上世纪70年代,自动化所把研究重点从国防安全转向了国民经济建设,广大科技人员开始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显身手,并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的研究,引领着该领域的发展。1974年底,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启动,自动化所出色地完成了机场塔台集中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被誉为当时亚洲最好的塔台集中控制系统。我国自行研制的、亚洲最大的光学望远镜,2.16米反射天文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动化所为它研制出全部控制部分,至今安全平稳运行。

    近年来,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和推动下,我们进一步强化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的意识,发挥自身的学科特点,努力为国家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自动化所积极响应中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号召,应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学科优势在石油石化、纺织印染、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和行业的升级改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自动化所研制的油品在线自动优化调合系统,解决了我国炼油行业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突破了油品性能指标精确控制这一关键技术,并在中国石油大庆石化炼油厂得到实际应用,改变了人工调合的传统方法,实现了一次调合成功率100%。这项技术对于节能降耗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石油石化行业的经济效益。自动化所研制的汉字识别技术不仅在技术上做到了国际领先,也实现了规模产业化,相关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汉王科技”也已经成为民族高科技产业的知名品牌。自动化所近两年研制成功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在总体性能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芯片领域的空白,改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已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两弹一星”到知识创新工程,50年来,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这一研究所文化代代传承下来,“国立研究所要做国家的事情”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自动化所人努力践行着“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宗旨。

    记者:自动化所正处在建所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如何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实现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

    谭铁牛:50年来,自动化所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不求昙花一现,追求协调可持续发展。知识创新工程首先应该创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没有一个好的可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环境,也许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有一些有影响的成果出来,但很难持久。这些年来,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自动化所一个矢志不渝的目标就是科技创新的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的建设,因为在硬环境方面,借助知识创新工程的东风,研究所园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硬件环境可以说并不比发达国家同类研究机构逊色。

    要实现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建设一种可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规范高效、民主和谐”是自动化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较早地利用电子所务进行了所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益探索,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电子所务管理平台为广大职工充分了解研究所的相关信息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在电子所务管理平台上设立的所长电子信箱,成为职工和研究生对研究所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批评的重要渠道。这些年,我们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现有的八篇五十余章规章制度,基本上做到了凡事都能有章可循。一年一度的职代会,更是为员工提供了一个直接的畅通的发表言论和意见的渠道,在这样充分公开和民主的氛围里,广大职工敢说真话,强化了主人翁的意识。我们也非常重视和支持工会及其所属协会、学会的工作,努力为承担繁重科研任务的科研人员“减压”。这些都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研究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营造令每一个人都心情舒畅、和谐宽松的环境,保证科研工作高效进行,也为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的深化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要实现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注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不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埋头拉车”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断地“抬头看路”,将战略研究置于研究所发展的首要位置,建立完善以战略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认真组织所内外调研,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多层面的集中研讨,不断统一全所的认识,不断凝练科技目标、部署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不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这些年,我们坚持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发展战略研讨会,坚持每年到兄弟院所调研学习、参观取经,受益匪浅。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抓好这些工作,使战略研究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

    要实现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存在的不足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看到,当前国际自动化领域竞争激烈、发展迅速,国际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和集团、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其中许多机构的研究方向与自动化所的研究方向很接近,竞争就在眼前。与国际上同领域一流的研究机构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人才队伍方面,我们还没有实现将帅人才的“当量凝聚”,还需要更多能在国际学术界“叫板”的、能带队伍打硬仗的科技骨干。因此,队伍建设仍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虽然有差距和挑战,但我们仍然充满信心。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有着过去50年发展的基础,有着较为完善的软硬件环境,更是由于知识创新工程强化了我们的竞争意识、服务国家的大局意识和着眼未来的战略意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以一个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正在利用国内外方方面面、不同层面的资源努力把自动化所的事业做强做大。   

    记者:未来5年或更长一段时期,自动化所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谭铁牛: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过去很多年我们下了很大的力气来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可以说在这类“磨刀”的工作方面我们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很显然,光“磨刀”不“砍柴”就使“磨刀”的工作失去了意义,就是本末倒置了,因为作为一个国立高技术研究所,自动化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最终取决于她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什么样的重大贡献。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花更大的气力分析国家需求,凝练科技目标,整合有关资源,不断推出重大成果。

    在创新三期,我们将继续以国家需求和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抓手,以“四个一流”为目标,围绕我院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坚持走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当前信息内容产业飞速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历史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战略目标,突出学科特色,努力将研究所建设成为本领域的核心研究所。

    通过未来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工作,我们将努力实现学科方向与重大科技目标明确,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和复杂信息的智能计算两大学科领域保持均衡协调发展,综合优势和学科特色鲜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研组织、运行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体系规范健全,研究所社会化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为我院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提供一流的人才和成果;在我国骨干传统产业的自动化升级改造、信息内容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若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智能技术领域的若干方向引领学科发展;努力把自动化所建成为一个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与国际著名科研究机构、一流大学以及大型企业互为研发战略伙伴的著名研究所,一个人才济济、成果卓著、扎根于社会、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一流国立高技术研究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