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锋
徐波,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并获学士学位,长期从事语音语言信息处理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并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在研究所任研究所所长助理、党委委员、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作为高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的领头人,徐波研究员认为高新技术必须通过不同的转化方式实现产业化,最大程度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高技术创新中心在成立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在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纺织行业,自动化所与山东泰安康平纳毛纺织有限公司合作,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开发完成了实用化的“高精度全自动染料分配系统及相关设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技术已作价1000万元,双方将在更紧密的股权关系基础上共同推动项目的产业化。作为研究所先进机器人方向重要的研究成果,高创中心研制开发的智能电动轮椅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也日臻完善,在扶弱助残方面具有很大的市场,目前已经正式签署协议,作价1000万元依靠社会力量进行产业化。高创中心的语音识别技术也已逐步完善,已经在工商、广电、教育、嵌入式系统等行业和领域得到应用。
3年来,徐波研究员深感高技术产业过程的艰难和巨大风险。一个科技项目是否成功的基础是在大量需求调研基础上的选题,而产业化成功的关键是技术适时地社会化和专业化运作。
“不管有多难,让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和国家,这是我最大的价值取向。”徐波研究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