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26日至30日,院党组在京召开了夏季党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在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向第三阶段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是一次内容丰富、务实高效的会议,将对我院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会议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情况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形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端正提升科技价值观,确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全面总结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一期、二期工作,深入研究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试点三期工作,明确方向,规划未来,把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推向“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新阶段。
会议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期视察我院时的讲话精神。会议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同志,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分别就“社会科学界关于我国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展望”、“在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咨询过程中对自然科学的思考”等作了内涵丰富、生动深刻的报告,使与会同志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我也以“学习、思考、展望”为题作了专题发言。
在学习的基础上,会议全面总结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研究了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试点三期工作,深入研讨了科技布局调整、院所管理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问题,确立了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三期“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主题。
通过学习和研讨,与会同志对我院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我院未来发展的使命与任务、目标与重点、思路与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认清形势,把握规律,明确任务
对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规律,是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前提。院党组始终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态势,始终认真研究当代科技创新的规律,在认清形势和规律的基础上筹划我院的改革和发展。
20世纪中期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80年代和90年代后,世界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现代科学和技术所引发的重大原始性创新导致的生产力的变革,导致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将不断给人类发展带来新前景,也必然导致全球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一个民族兴衰的根本所在。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世界各国尽管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存在着种种差异,但是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科技发展战略,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是一个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一个在科学技术上无所作为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受到极大制约。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愈是形势好,我们愈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近些年来,在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有些矛盾已凸显出来。我国部分行业和地区的高消耗、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等粗放经营方式导致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水电煤运的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我国亟需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全党全国各项事业的理论指南。
世界科技进步的加快,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国内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这些都是我院发展所面对的大环境。当前,中央和地方对于科技在现代社会的引领作用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刻画和描述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针、方向、重点领域、战略目标,这些都为我院的科技创新创造了机遇。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院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我院能否继续得到全社会的充分信赖和大力支持,关键要看我院在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方面、在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益科技方面和重要基础研究方面能否做出令国家人民满意的重大创新贡献。
我们既要把握形势,又要正确认识当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从规律出发,结合两个面向,谋划改革与发展。
科技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创新的动力源于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源于已有知识体系内的矛盾和冲突,源于已有知识体系与新发现的现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源于社会需求的推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科学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才、团队、研究机构和大学,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鼓励和引导。科学创新需要有做出原始科学创新的自信、勇气、毅力,需要有科学的思维能力以及对于原始科学创新目标的不懈追求,需要稳定必要的投入,需要开放、自由、良好的科学创新文化环境和技术支持,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公平公正的国际竞争与激励等。
当代科学创新有其自身的特点。科学创新只有世界第一,没有世界第二。极端条件物理、分子设计与组装、生命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复杂系统科学等,已成为科学创新的优选领域与前沿;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日益频繁;信息获取、传播和处理方式与能力的革命,以及全球化条件下的科学交流、合作与竞争,推动着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相促进导致新的科学发现,知识的迅速传播,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随着科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国家、社会、公众对科学新的理解、支持与期望已经成为科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代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于人的创造欲,源于人类生存发展方式的演进,源于国家安全、国际竞争和市场需求对技术的拉动,源于科学新发现和新知识的推动,源于人类从宇宙、社会、生命演化中得到的启示和相应的模仿。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才、团队,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市场是技术创新的最终源泉,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随着技术创新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增加,随着世界技术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更需要官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要政府的引导以及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创新参与和人才支持;需要从事技术创新的个人与团队树立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对技术创新价值的执着追求;需要政府、企业必要及时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环境,鼓励探索,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之间形成互补互利的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相互的合作和不同来源的知识与技术的系统集成;需要良好的体制与机制,以利于知识、技术、人才的适时转移、转化,以及研究机构的转制。市场是衡量技术创新价值的最终标准,只有完成研发、系统集成、产品化、工程化、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全部环节,技术创新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实现技术创新价值的最大化必须要走社会化和市场化道路,必须通过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增值循环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
重大的技术创新可能源自新的科学知识,也可能源自满足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创新与集成。当代技术创新的热点与前沿正向信息、生物、微纳米、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新能源、空天、海洋、保健及医疗、生态与环保等领域和方向发展,因此国家、公众、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理解、支持与期望,是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
为了提高我院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大的创新贡献,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在学习、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先锋作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院的科技创新工作;系统研究科学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为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做出贡献。二是要按照“两个面向”的要求,进一步凝练科技目标,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多出成果,出重大成果。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与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我院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要牢固树立创新为民的思想,使科学技术成果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三、认真总结试点工作,迎接国家评估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我院明确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确立了新时期办院方针,实施了新时期发展战略,全院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科技布局调整有序推进,较大幅度凝聚与提升了科技创新目标,部署了一批新的科技创新单元和新的生长点。创新观念与文化显著更新,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全院进行了大力度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制度、评价奖励制度和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我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幅提高。
目前,我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比例约占25%;承担973项目约占总经费的39.4%;承担863项目经费约占总经费的30.2%。科技创新队伍明显优化,顺利完成队伍代际转移,一批青年学术与管理带头人崭露头角,队伍结构更趋合理。我院30-50岁人员比例由1998年的60%上升到2003年的69%,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由98年的17%提高到了2003年的54.8%(创新基地内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由98年的5%提高到2003年的30.5%(创新基地内人员);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到2003年底全院(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的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达到2万8千多人,比1998年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率超过30%。科技产出在保持数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呈现出较快提升的势头。过去6年,我院高质量论文产出成倍上升,已达到发达国家综合性国立科研机构的可比水平;自1999年起,我院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已超过德国马普学会;论文质量大幅提高,1998年至2003年,我院在《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共发表论文110篇,从相当于德国马普学会的1/5左右上升到近1/3;自实施试点工作以来,我院的专利申请量增加了两倍多,其中发明专利增加了三倍多。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拼搏,我院研究所经济状况显著改善,院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资金使用效率有所提高。创新文化建设初见成效,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广大科技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重大创新成果开始不断涌现。
在空间科技方面,我院已成为国家空间科技的重要方面军,有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我院负责研制并承担了神州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体工作,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我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是我国首颗成功发射的重量在100kg以下的现代小卫星;我院研制成功了用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之后掌握该项先进对地观测技术的国家。我院科学家建议并由国家航天局立项实施的“双星计划”探测1号与探测2号顺利升空,获得了空间环境一批重要数据,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个大型空间科学国际合作项目。
在信息科技方面,我院成功研制出“龙芯”芯片,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芯片研发能力,为结束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历史迈出重要步伐;曙光4000A超级服务器跻身世界计算机TOP500前十名、“联想深腾6800”商业化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成功,这使得国产超级服务器和计算机性能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高速运算能力。
在能源科技方面,我院的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合成油的核心技术,为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燃料电池研究已经解决了一些核心的科技问题,正在走向产业化;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技术应用取得重要进展,促成了大庆大气田的重大发现,在胜利油田,发现多个高产潜山内幕油气藏,使得胜利油田潜推匦略鍪痛⒘客黄埔诙郑⒊醪皆げ饬嘶凡澈5厍靶律推试丛毒扒?
在资源环境科技方面,我院在西部荒漠化治理方面解决了一些重大的科技问题,找到了若干沙地植被恢复、风沙环境综合治理和小流域治理的新途径;大陆环境变化研究为揭示地球系统过程做出重要贡献,黄土研究建立了独有的陆地环境变化记录,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柱,揭示出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运动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发现了东亚气候的不稳定性,并对东亚大陆与全球环境变化的联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认识;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先进完善的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之一,首次成功地预测了2002年冬季/2003年春季我国沙尘暴的发展趋势;我院最新研制的机载高分辨率成像雷达系统,对2003年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淮河中游地区成功进行航空遥感观测,为灾情评估提供准确详实的图像和数据,为抗洪救灾、灾后重建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卫生健康科技方面,我院成功研制出治疗艾滋病新药“复方SH”,目前,该药已通过了泰国FDA的新药批准,获准在泰国上市,正在投入批量生产;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体细胞获得了克隆大鼠,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研究癌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人类慢性疾病;遗传疾病基因克隆研究取得进展;找到了特发性房颤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成功克隆出遗传性乳光牙本质I型基因,实现了“A-1型短指(趾)症”基因定位,发现热休克转录因子-4的基因发生了突变,阐明了贺-赵缺陷症遗传机理,这些研究对于诊断和治疗一些疾病提供了科学基础。
在基础科学领域,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水稻(籼稻)基因组测序、水稻(粳稻)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和蚕基因组测序,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强国之一;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这两项研究分别获得2002年和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打破了我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多年空缺的局面;测定菠菜捕光复合物的结构,这一成果标志了光合作用研究取得重大跨越,使我国光合作用机理与膜蛋白三维结构研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量子信息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实验的重大发现,被国际同行认为是“远距离量子通信实验领域一个重要的进展”;在纳米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率先制备出高纯、高密度、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能的纳米铜;制备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在国际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下半年,我院试点工作将要接受国家的评估,国家评估工作直接关系到试点工作能否顺利进入三期,因此全院要高度重视,做好迎接国家评估的工作。我们要利用国家评估的机遇,认真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我们要通过试点工作的总结,总结出经验、总结出信心、总结出努力的方向。试点工作总结要坚持两点论,不能只讲成绩,要正视问题并做认真客观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新的改革发展举措。
过去的6年,对我院来说是不平凡的6年。6年来,我们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不动摇,坚持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不动摇,坚持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不动摇,坚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联合竞争不动摇,坚持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不动摇,这是我们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看,必须进一步提升我院科技创新目标,调整优化科技布局,加强创新队伍建设,努力做出原始性科学创新和关键性系统集成;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看,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集成,做出更多更大的科技创新贡献,为实现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要求看,必须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管理创新,实现我院的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和科技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改革促进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四、把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推向“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新阶段
目前,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即将结束,我们即将迎来试点三期。经过试点一期、二期实践,从发展态势看,我院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迫切需要实现科技能力的跨越发展;从世界科技发展规律看,实现我国创新能力跨越发展的时机也已经成熟。我们必须树立敢于跨越的勇气和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大幅度提升我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和持续发展。基于以上考虑,院党组决定将试点三期的主题从98年“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汇报提纲”中提出的“优化完善”提升为“创新跨越,持续发展”。
(一)试点三期的工作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按照两个面向,进一步发挥和提升我院综合优势,加强系统集成,建设形成若干能做出国际原始性科学创新重要贡献的基础研究基地、创新体系与管理体制,建设形成若干能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生态、环境研究重大贡献的创新基地、创新体系与管理体制,建设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做出重大贡献的战略高技术创新与促进产业化的基地、创新体系与管理体制,推动实现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和持续发展,不断做出更多更大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技创新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二)试点三期的工作目标
一是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面向未来的科技布局,建设形成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能做出国际公认的重大原始科学创新和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全局的强大系统集成创新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建设形成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所、创新基地、创新体系、支撑体系和管理制度,使我院进入世界同类研究机构的先进行列。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流动、有利于人尽其才的机制与环境,健全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多出优秀杰出科技创新人才。三是做出更多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U瞎野踩俺ぴ斗⒄褂姓铰砸庖濉⒍跃蒙缁崛嫘骺沙中⒄褂兄匾∮胫С抛饔谩⒍蕴岣卟稻赫τ兄卮蟠饔谩⒍允澜缈蒲Х⒄褂兄卮笥跋斓拇葱鹿毕祝萍疾龀中龀ぁK氖峭晟瓶萍汲晒牍婺2祷幕朴牖肪常刮以嚎萍即葱碌纳缁嵝б娴玫匠浞痔逑帧N迨浅浞址⒒庸铱蒲枷肟夤δ埽纬尚『诵摹⒋笸绲恼铰匝芯刻逑担蒲Х⒄构厶峁┘崾档目蒲Ю砺刍。晕夜萍挤⒄购凸液旯劬霾咛峁┲卮蠼ㄒ橛胱裳饧蛉缁岽タ蒲е丁⒖蒲Х椒ā⒖蒲枷牒涂蒲Ь瘛A羌岢侄懒⒆灾鳎降然ダ纬啥嗖愦巍⒂兄氐恪⒏咚健⒅厥敌У墓式涣饔牒献鳎蚕砉士萍甲试矗澜缈萍冀胶腿死辔拿髯鞒鑫蘩⒂谥谢褡宓闹卮蠊毕住?
(三)试点三期的主要任务
要根据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紧紧抓住事关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紧紧抓住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重大前沿,进一步凝练优选创新领域、重要创新方向、重大创新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能源科技、信息科技、空间科技、先进材料与先进制造、微纳米科技、资源生态环境科技、人口健康、农业科技、海洋科技等领域做出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创新贡献,在若干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取得重要原始性创新成果,在与地方和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这是试点三期的中心任务,也是最终检验历时13年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要多出杰出创新人才。重点加强战略科学家凝聚与培养,造就数十名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科技专家,数百名率先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或者开创新领域的领衔科学家,数以千、万计的科技创新骨干、技术与管理服务骨干。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杰出人才不断脱颖而出、人才结构优化,各类人才人尽其才,并得以合理流动,在社会发展大舞台中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
要继续深化科技布局调整。巩固试点一期、二期学科和组织结构调整成果,根据科技创新规律,建设形成若干能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原始性科学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科技创新基地、创新体系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和新的科技生长点建设,规范整合非法人研究单元、院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加强交叉领域学科前沿项目的部署建设。优先支持一批基础好、发展快、目标远大而清晰并有切实可行发展战略的研究所率先实现跨越发展。积极而有选择地与地方、研究型大学及企业共建新的研究机构。
要建立持续发展机制。改革院所两级管理体制,以创新队伍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资源配置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立有利于发挥我院综合优势的宏观管理机制。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不断加强我院的资源基础和竞争能力,广泛吸纳多元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全院同志要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积极、全面地做好试点三期准备工作。要认真分析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和国家需求,深入进行试点三期战略研究;要与我国我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深入做好试点三期方案总体设计和部署;要以启动试点三期为契机,鼓舞全院同志的勇气和信心,凝聚全院同志的智慧和力量,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知识创新工程的新局面,不断创造无愧于国家和时代的辉煌业绩。
五、认真研究制定我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一年多来,我院积极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我院科学思想库的作用。与此同时,院党组对我院未来5至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战略谋划,初步形成了《中国科学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初稿)》。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新的科技发展观,认真贯彻新时期办院方针,全面实施新时期发展战略。统筹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发展,统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统筹人才、资源、学科、创新基地、创新体系、体制与管理创新,统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统筹院所发展与对外开放合作,实现我院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跨越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历史性贡献。
我院未来15年总体发展目标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大原始创新贡献,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未来的长远发展不断做出战略高技术创新,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中国科学院,成为全国科技专家的中国科学院,成为全国人民信赖、关爱和持续支持的中国科学院,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不断提供创新知识基础、强大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2006年至2010年为“重点突破,整体跨越”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重点突破,显著提高创新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实现创新能力的整体跨越,为我国科学和技术跨越发展奠定基础。2011年至2020年为“持续发展,实现一流”阶段,使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不断做出重大贡献,创新队伍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并进一步推进体制与制度创新,保证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与快速提升,从总体上创造和实现我院“四个一流”的发展目标,带动我国科学和技术的跨越发展。
我院中长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国家战略队伍,我院将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部署与实施,围绕我院未来十五年科技发展目标,紧紧抓住事关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创新,紧紧抓住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重大前沿,深化科技布局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创新体系和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创新人才的凝聚与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全面推进我院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跨越发展。
我院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是:针对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态势,阒С秩舾啥晕夜蒙缁岱⒄褂兄卮蟠饔谩⒍怨野踩兄卮蠊毕住⒍允澜缈蒲Ъ际醴⒄褂兄卮笥跋斓挠畔攘煊颉⒄铰苑较颍约爸卮罂萍即葱履勘辏畔确⒄剐畔⒖蒲в爰际酢⑸蒲в肷锛际酢⒛擅子胛⑾低臣际酢⒉牧峡蒲в爰际酢⒛茉纯蒲в爰际酢⑾冉圃煊胱远⒆试椿肪晨蒲в爰际酢⒖占溆牒Q罂蒲в爰际醯攘煊颉?
实现我院中长期发展目标,必须要建立“战略规划、科学决策、资源调控、制度规范、高效服务”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遵循科技创新活动规律,优化创新项目管理;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新的科技发展观。
下一步中长期科技规划将转入纲要编制阶段。在规划纲要中,要体现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要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实现创新跨越和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我院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搞好系统设计。规划要坚持两个面向,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动态调整,充分体现科学性、战略性、前瞻性。规划要注意与国家规划和计划的衔接,处理好远近、内外、科技、基础与应用的关系。
院属各单位要在积极参加国家和院发展规划制订的同时,认真研究国家战略需求和本学科领域发展的规律和前沿,积极主动地开展战略研究,精心研究制定本单位未来发展规划,为创新跨越和持续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六、实施新时期党建、领导班子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工程,为知识创新工程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文化和组织保证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顺利进行是与我院不断加强党建和领导班子建设、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分不开的。试点6年来,党建工作、领导班子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推进试点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来进行,这是我院发展和进步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加强我院党建和领导班子建设,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深入进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文化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以提高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专题研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水平。对我院而言,就是要以不断提高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为重点,加强党建工作。
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结合我党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和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际,帮助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认清我院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使命,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创新价值观、政绩观和新的科技发展观。坚定共产党人的科学理想和政治信念,增强投身创新实践的自觉性、坚定性、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坚持标准,积极慎重地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在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骨干和研究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抓手,努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实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我院党建的组织基础。
要大力加强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坚持依法办院、以德兴院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扎扎实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要按党管干部、德才兼备和四化原则,根据科技创新的性质特点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要求的岗位职责,按民主、科学、规范的程序选任、选聘干部,努力建设政治坚定、求真务实、理念科学、结构合理、团结合作、管理规范的领导班子。
院所两级领导班子要结合创新实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提高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要深入学习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技创新管理等知识,认真研究科技发展规律、当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提升理论思维与战略思维能力,提高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要办好党校,使之成为学研理论、轮训干部的基地。坚持和改善干部上岗培训、岗位轮训、交流研讨等多样有效的方式,提高领导与管理水平。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用新的科技发展观指导研究所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他们驾驭和应对复杂局面、依法办院办所、总揽全局等方面的能力。
要不断探索完善所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下,加强研究所领导班子建设,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及监督保证作用的制度、机制和方法。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与完善考核、评估、审计、监察和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要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力戒浮夸浮躁,正确对待名利;力戒主观主义,尊重客观规律;力戒形式主义,务求工作实效;力戒官僚主义,自觉接受监督。
(三)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创新文化是当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才和团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伦理、行为方式、科学精神、人文氛围,是推动和保证创新的精神动力;良好的创新文化是吸引、培育和造就创新人才、塑造创新人才人格的人文土壤,是创造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的必要条件。
要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创新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确定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要树立求真唯实、勇于创新的自信心,弘扬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引导广大科技人员从习惯于跟踪与模仿转向立足于自主创新,从习诖邮碌头缦盏目翁庋芯孔蚋矣诳垢叻缦盏脑夹曰蛲黄菩灾卮蟠葱录裳芯浚酉肮哂诠淌叵钟辛煊蜃蚋矣诳匦碌牧煊蚧蚍较颉?
要弘扬合作竞争、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推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
要提倡诚实守信、科学严谨的学术道德,加强学风建设,加强道德自律,严肃学术批评,倡导学术争鸣。
创新文化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的创造潜力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现代科学文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院都要对创新文化予以高度重视,人人参与、加强研究、深入理解、实践创新、持之以恒。通过重视理论信念、政策引导、制度创新、工作体系、案例引导、史料编研、文化传播、环境氛围建设,营造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多样性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保障我院的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并持续健康地开展下去。
同志们,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道远而任重,要不得半点松懈和自满。全院同志团结起来,振奋精神、迎接挑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进取,为圆满实现试点二期的目标,为顺利迈进试点三期 “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为国家为民族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