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源动力,在安全这一需求的牵引下,一项新的身份认证技术逐步走出了试验室—— 《计算机世界报》 生物特征认证应用市场初形成 ——首届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发展战略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候梅竹 邹大斌 2003年11月3日 “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已经走出了实验室,目前全球市场数十亿美元,中国市场也有数亿元人民币。”这是记者从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发展战略论坛得到的信息。这天,来自政府部门的官员、科研机构的专家及企业界代表200多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国际、国内生物认证技术发展的战略和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发展大计。

  生物特征认证识别(Biometrics)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者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常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脸像、虹膜、指纹、掌纹、声音、笔迹等。生物特征认证和传统的密码、证件等认证方式相比,具有依附于人体,不易伪造,不易模仿等特点,已经成为各国普遍重视并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以“9.11”作为世界生物认证识别技术发展的转折点,此后的西方各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广生物识别技术和应用。美国已经通过立法明确要求在国家安全领域采用这一新技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日前也要求所属188个成员国和地区从2004年底开始将生物特征加入个人护照,以确认身份。相关资料显示,国际市场已经近10亿美元。国际生物集团(IBG)预计,到2005年年底,全球市场将达到22亿美元,同时,市场还将以超过80%的速度快速增长。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生物认证领域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已经有200多家企业参与到生物认证相关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形成了近3亿元的市场。特别是以青年科学家、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谭铁牛为学术带头人的中科院自动化所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作为我国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领域的领导单位,在国家“863”、“973”计划的支持下,在生物领域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学术地位,同时他们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还进行了大量的应用推广工作,目前已经有多项技术进入了产品化应用的阶段。

  在论坛期间,中科院自动化所生物认证中心展示的基于指纹识别、脸像识别、语音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的多个产品充分反映了该中心成立以来的科研成果。 作为生物认证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代表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王东岩主任介绍了社保部门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需求情况。他认为,指纹识别、脸像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使用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养老保险金、低保金被冒领的困难。除了社保部门外,金融和公安也是生物认证技术最主要的应用行业。2002年的统计表明,总体约为2.5亿元的市场中(终端市场总量),超过40%的产品用于低端的考勤、门禁上,在行业应用上,公安、警用系统的市场超过了40%,其他的应用则主要分布在金融和社保上。 专家们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的生物认证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谭铁牛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产业规模小、产品趋同化现象严重,9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指纹识别产品的开发;核心技术掌握不多,导致不少国内厂商采用集成国外的算法开发自己的产品,而硬件采集设备与国外的差距更大,国内基本还没有形成能提供比较完善、成熟的外围硬件核心产品;产品测试和认证缺乏统一的机构,行业应用和关键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政府推动与政策引导的力度还比较有限,产业良性发展的环境还没有形成。 作为本次论坛承办者之一的本报总编刘九如参加了会议,刘总编认为中国生物特征认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学术研究和核心技术发展到实用产品阶段,下一步重点在于产业化,而产业化的重点在于应用。只有深入应用,只有产业化运作才能最终促使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刘总编呼吁相关领域的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团结与协作,共同促进该技术在核心部门的应用,强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有序发展。 与会专家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促使中国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从民间自发成长阶段,逐渐转向为以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密切支持、产业部门大力推动的全方位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在经历近十年缓慢的自然增长后,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在中国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