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记者 刘志国 本报讯 在2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发展战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所长谭铁牛称,由于政府没有针对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的专门法律和标准,行业内虽然厂商达200家之多,但在应用系统集成方面技术力量很薄弱。这样不仅使我国生物特征认证产业难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且对国家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生物特征认证又称生物特征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常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脸像、虹膜、指纹、掌纹、声音、笔迹等。由于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国外长期以来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 谭铁牛说,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与国外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中国掌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政府推动与政策引导的力度有限,生物特征认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远未形成。 而国际上,生物特征认证已经成为各国普遍重视并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产业。“9•11”事件之后,美国连续签署了爱国者法案、航空安全法案、边境签证法案,要求必须采用生物识别技术作为法律实施保证。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建议188个成员国将生物特征(脸相、指纹、虹膜)放入护照,迄今为止,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已经准备在2004年底以前开始初步应用。此外,全球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市场迅速增长。自2002开始,每年超过60%的增长率。IBG最新预测到2005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容量将达到22亿美元,到2007年全球市场容量为41亿美元。 参与论坛的生物特征认证专家表示,中国生物认证相关领域的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团结与协作,整合资源,推进政策与标准的制定,促进技术在核心部门的应用,强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有序发展,是当前中国生物认证领域的当务之急。
附件: